关于印发《中华医学会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20-07-22 17:48:00
各出版单位、期刊承办(合作)单位、专科分会及学会相关部门:
经中华医学会第25届理事会第24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现将《中华医学会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施意见》(附件)印发给各相关单位,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做好学会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工作。
特此通知。
中华医学会
2020年7月21日
中华医学会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施意见
(经第25届理事会第24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
中华医学会拥有百余年办刊历史,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医学期刊集群。长期以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科技期刊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百年老店,学会将把培育世界一流期刊作为一流学会建设的核心战略,继续坚持质量建刊、特色立刊、精品兴刊的办刊方针,以繁荣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助力创新驱动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推动学会系列期刊高质量发展。为加快落实《意见》,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按照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总体要求,加强对学会主办期刊的指导和引领,夯实期刊的发展基础,坚持促进交流、繁荣学术的办刊初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注重社会效益优先和经济效益并重,立足国内与面向国际并举,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国家强刊政策的引领和扶持下,努力打造“中华”品牌的世界一流医学科技期刊集群,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第二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务为本。要把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成果和科技知识的传播功能、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办刊的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科技创新要服务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方针,既要引领医学科技创新,也要助力关键技术攻关,还要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实践需求。
(二)坚持问题导向。要直面学会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上,着力破解制约期刊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逐步解决学会办刊中存在的异地办刊、分散出版、学术水平不够高、国际影响力不够强、数字化转型不彻底、融合发展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要从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视野、创新的方法解决长期制约学会期刊发展的难题。
(三)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学会与期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期刊工作放到学会和专科分会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学会和专科分会对办刊的学术指导作用,努力使学会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发展水平相匹配。坚持中英文并重,学会既要打造若干面向国内、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成果转化的中文期刊,又要打造若干面向国际、引领学科发展、有重要科技影响的英文期刊。
(四)坚持改革创新。紧密跟踪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编辑理念,改革出版模式,探索建立集约化生产、集群化运营的复合、多元出版运营模式,推进出版平台建设,丰富数字化产品种类。
(五) 弘扬科学精神。科技期刊在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科学道德、抵制学术不端是科技期刊应该承担的责任。学会期刊建设应坚守学术诚信和科研伦理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第三条 总体目标
(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医学期刊集群。在现有刊群规模化的基础上,“中华”“中国”“国际”“电子”系列期刊的定位更加明确,学术、应用技术、科普类期刊的结构更加优化,英文期刊的比例有所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整体上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品牌影响力更加广泛,全面服务医学科技创新、科技应用与转化及人才培养的能力得到高度认可。
(二)重点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梯队、高起点期刊为重点,做精做强一批旗舰期刊;以我国医学领域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建设一批能够代表我国学科发展水平的精品期刊;瞄准新兴交叉和前沿关键领域,努力申办具有发展潜力的高起点期刊,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建设具备现代化出版能力的期刊出版机构。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移动通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继续完善和升级正在建设和使用的集论文采编、评审、结构化出版、多元发布和数据库服务于一体的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积极探索网络优先出版、增强出版、视频出版、数据出版、开放获取等新型出版模式,推动学会期刊向数字化出版和信息化服务转型升级,实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统一办刊思想、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办刊标准、统一出版经营的“四统一”,发挥集群化优势和规模效应。
(四)创造条件组建出版集团。继续深化学会出版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学会出版及相关企业加强整合,依托丰富的期刊、电子图书、音像制品、网络和数据库产品及会展、广告资源,探索集团化管理或组建出版集团,提高学会出版相关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关键措施
第四条 立足国家医学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刊群结构布局
(一)分类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中文期刊系列。从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医学发展战略的总体考虑,进一步强化对“中华”“中国”“国际”“电子”系列期刊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分别制定差异化定位和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各自的特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系列期刊为中华医学会及其所属专科分会会刊,应紧密围绕学会工作和学科体系建设,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引领医学科技发展方向,反映我国学科发展水平;“中国”系列期刊应侧重临床和技术应用,聚焦国家人才评价改革,努力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需求;“国际”系列期刊应侧重对学科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便于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方便快捷跟踪学科进展;“电子”系列期刊应发挥载体优势,充分利用音视频手段,丰富传播内容。
(二)面向国际,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多的能够代表我国医学学科发展水平的中文期刊进入国际数据库;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我国医学领域英文期刊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通过各种办法创办更多英文期刊,争取更多的英文期刊进入国际数据库,不断提高期刊引证指标。
(三)学术与科普并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办好科普期刊,通过传播医学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提高大众的健康认知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改善人们的健康理念和行为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目标,从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四)多措并举,适度扩大期刊群规模。通过支持创办、兼并、加盟等多种办刊模式,积极吸收优质期刊,不断发展壮大刊群,巩固“中华”品牌的集群化优势和规模效应。
第五条 创新办刊理念,拓展国际视野
(一)加强选题策划。紧密依靠编委会,充分利用数据库等检索工具,把握世界范围本学科前沿进展、热点话题、重要成果和重大医学问题,认真组织重点号、专刊、特刊等内容,增加前沿领域探讨性、争鸣类文章,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跟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争取将重大成果首先发表在“中华”系列期刊。
(二)严格执行同行评议。不断完善期刊审稿专家库,认真对审稿专家的审稿速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采取各种奖惩措施调动专家的审稿积极性,实现审稿专家资源共享。积极探索盲法审稿、公开审稿等审稿方式,提高审稿质量。严格执行“三审制”,严格遵守编辑、审稿专家出版伦理规范,坚决杜绝审稿过程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三)完善出版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做负责任的出版,确保期刊内容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不断完善有关作者、编者、审者的出版伦理规范,规范各自的行为。严格查处伪造、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建立“黑名单”,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第六条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出版能力
(一)结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示范项目,不断完善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内容生产、出版传播于一体的数字化和集约化出版平台建设,为学会期刊和国内其他医学期刊提供复合采编、内容质控、结构化排版、数字加工、多形态发布、融媒体出版等现代化出版服务。
(二)努力打造以中华医学期刊网为主体的系列期刊官网群、数字化服务平台和产品,实施在线出版到再造出版流程,推动融合出版等,快速提升期刊出版的国内外传播速度和广度。
(三)建设中华医学期刊数据中台和智慧中台、全文数据库、知识库、专家学者库、知识搜索服务等,通过对学会期刊文献的大数据分析,为我国科技创新战略、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等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四)跟踪全球出版发展态势,抓住时机、推动创新发展。研究新的辅助出版平台和软件,试点开放获取、结构化信息展示、数据出版、视频出版等新形式,加快在新型出版模式探索中实现出版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五)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的成功经验,探索优先出版常态化机制,努力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发布平台,促进中国优质稿件的回流。
第七条 加强队伍建设,凝聚办刊力量
(一)加强编委会和作者群建设。遴选院士、学科带头人、权威专家、学术名流等担任期刊的总编辑,作为加速期刊品牌建设和品牌培育的形象代言人;创造条件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担纲期刊国际化重任;发掘核心作者,制定扶持提携青年审稿专家、通讯编委等的培育制度。
(二)全面加强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编辑、出版、经营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遴选、吸引出版经营复合型人才参与世界一流期刊建设,为期刊发展储备人才,激发内生动力。选派优秀编辑参与国际出版同行的交流互访,有针对性地学习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办刊理念与先进技术;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高水平、国际化的科学编辑和信息化人才等,提升编辑出版人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吸引高水平编辑、技术、市场运营人才参与办刊。鼓励和支持出版单位逐步建立专门的科学编辑、平台技术人员人才评价体系、职称体系和薪酬体系,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薪酬体系提供政策支撑,增强出版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第八条 统筹资源,发挥学会整体优势
(一)履行学会办刊主体责任,推动期刊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期刊出版资源配置、专业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出版单位开展跨学科、跨系统、跨区域的兼并整合,引导期刊出版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发挥其他主办单位、委托承办单位或合作单位的办刊优势,充分利用本机构学术资源,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二)发挥学会优势,将期刊工作与学术交流、会员服务、科技工作者宣传表彰、培养和举荐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发挥专科分会的学术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为一流期刊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鼓励有条件的专科分会,将相关期刊吸纳为会刊或官方刊物,学会定期公布认定结果并作为绩效考核指标;支持基础和优势学科领域的专科分会,办出代表本学科、本领域学术水平领先的品牌期刊。专科分会委员遴选中纳入在学会主办期刊上发表文章数量的考核指标,对担任学会主办期刊的编委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权。
(三)增强学术自信,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学会要推动一流学科与一流期刊建设的统筹发展,推动科技评价与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完成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动态评估,定期更新。
第九条 扎实推进,稳步落实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以培育世界一流期刊为目标,全力打造医学领域的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积极落实并大力推进期刊集群化试点、数字出版服务平台等任务的实施。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学会将对所主办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培训、期刊质量审读、英文刊扶持及国际出版交流与访问等予以政策及资金配套支持。
三、组织保障
第十条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中华医学会关于防范化解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重大风险实施办法(试行)》,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审批制度,积极防范办刊过程中的政治、学术及财务风险。
(二)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积极响应学会《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倡议书》,构建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期刊从业人员要积极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抵制学术不端,加强伦理审查,规范科研行为,强化自律意识,恪守职业道德底线。
第十一条 强化学会的规划引领及组织协调作用
(一)制定学会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有效整合学会办刊资源,将培育“一流期刊”纳入创建“一流学会”的总体目标中。
(二)组建世界一流期刊专家咨询委员会。利用学会专家资源优势,运用专家的智慧创新才能,建言献策,判断运筹,指导学会的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及战略规划的制定。
(三)加强分类评估标准建设,促进期刊分类发展。根据学科发展及社会功能的需要,参照世界一流期刊评价标准,对英文、中文、学术、科普、电子、网络等不同类型的期刊,制定分类发展方向,提出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指标,通过分类引导,促进不同类型期刊的协同发展。
(四)继续推进“管办分离”的期刊改革,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使期刊的主办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出版单位拥有更大的自主经营和收益分配权,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二条 加强监督检查,提升学会治理能力
(一)加强对期刊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期刊管理部代表学会履行主办单位监管职责,执行系列期刊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期刊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为期刊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及体制机制保障。
(二)充分发挥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和会办企业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学会对出版单位社会影响力、出版能力、经济效益等的科学评估,为期刊提供政策、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支持和风险防控指导。
(三)学会定期开展对所主办期刊的报道计划、重要选题、工作总结、质量审读等的核查工作,全面考察期刊群的学术水平、影响力、传播力和服务力,定期发布审读结果并奖优罚劣。
(四)监测并定期开展期刊绩效评估工作,监督执行期刊三审三校、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等制度,推进期刊科研诚信、出版伦理、防止学术不端、出版风险防范等治理,敦促其他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或合作单位落实办刊责任,维护和保持期刊出版良好的运营条件和环境。
(五)对于学术水平明显下降、编辑质量不高的期刊,通过预警机制仍然不达标者,实施期刊退出、淘汰制;对出现严重政治错误的期刊,将追究期刊相关单位的责任;对出现经济责任的期刊,依法依规处理。
上一篇:发挥期刊宣传阵地作用 助力健康中国事业发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荣获9个2019年委管出版单位主题宣传优秀作品推荐奖项
下一篇:最后一页